卫潇雨
前年,我在北京的酒馆和朋友聊天,听他讲几年前去朝鲜跑马拉松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平壤马拉松,是他仅有的和朝鲜人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当时不分国籍,各种人挤在一起庆祝。晚上,他还能从酒店溜出去到KTV唱歌。KTV提供伴唱服务,两个朝鲜女孩进来,客人能拉着她们的手唱。
在他的描述里,朝鲜有种真诚又可爱的氛围。后来我报了丹东市的旅游团,坐火车去朝鲜。
“大背头”和“600工分”
我们的旅游团30多人,分配给我们的导游是个年轻女孩,还不到30岁,个子不高,穿包臀裙、丝袜和高跟鞋——这是朝鲜女性上班族的标准打扮。她的中文很好,还会唱好几首闽南语歌。
火车出发的地方,辽宁省丹东市,和朝鲜只隔了—条河。但导游从来没走出过朝鲜,朝鲜人去外国只有公派这一条途径。
我出发去朝鲜的前一晚,刚好赶上丹东市的国庆烟花秀活动。到了傍晚6时多,孩子们被父母牵着、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往河边走;7时,烟花秀准时开始,而这个时间点,对面朝鲜的灯已经全黑了。后来我才知道,因为电力不足,朝鲜的村民们很少在夜里点灯。
第二天,坐火车进入平壤,会路过朝鲜的田野,在旅游介绍册里,这是“欣赏美丽的朝鲜田园风光”。但我们一行人期望看到更多的东西,偶尔路过的田埂上有朝鲜人在劳动,马上能引起车厢里一阵骚动。车开得不快,农民看到列车会朝我们招手,孩子们跟着车跑,对他们来说,列车是时尚之物。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见到的朝鲜人和在列车上看到的别无二致,整齐贯穿在朝鲜的方方面面——他们有近乎统一的身高、发型和打扮,甚至是说话问好的姿势。2015年,朝鲜颁布了一项指令,要求男性公民效仿金正恩的“大背头”发型,将头顶的头发向后梳,并将耳际的头发刮掉;而妇女同样被要求效仿金正恩妻子李雪主的短发;可以破例不遵守新规定的,是演员。
一个典型朝鲜青年的一生是:3岁后被送到幼儿园托管,每周末能回家生活一天,然后是小学、初中、高中,上午上课,下午学音乐、舞蹈或是体育。当然,这些都是国家出钱,毕业包分配工作。农民一年需要劳动300天,能攒300个工分。如果干得多,一天能拿上好几个工分,村子是最勤劳的女孩被叫作“600工分”。
工分能兑换票,在朝鲜,普通人买东西都要凭票——烟票、袜子票、肉票、高跟鞋票……到了三八妇女节,国家还会供应免费的化妆品。每个人每个月有28斤大米、800克肉和一天一个鸡蛋。我马上在心里做了个计算,按照三口之家,一个月就是两公斤半的肉,差不多相当于我吃两顿火锅。
当地人没有工资的概念,单位发钱叫“生活费”。带我的导游,每个月有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的生活费。我们去到了当地人的商场,在朝鲜,商场也分成本地商店和专供外国人的商店,外国人不能在本地商店购物。我在“本地商店”翻开一件大衣的价格标签,发现导游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够添置两件大衣。
没有韩国,只有“南朝鲜”
朝鲜也有农贸市场,导游把它形容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是“目前还需要这个尾巴”。这个资本主义的尾巴也不是随时可以开门,每个月只能开4天,因为“天天开的话,农民什么时候挣工分呢?”
一旦结婚,单位给分房子,少生孩子分小房,多生孩子分大房。朝鲜的女性们享受生孩子前3个月、生孩子后5个月的产假,在孩子2岁前,每天还能早1个小时下班、晚1个小时上班,以便在家照顾孩子。生孩子是朝鲜女人的重要工作,如果谁能生8个孩子,还能获得“英雄母亲”的光荣称号,和“共和国英雄”“劳动英雄”一起享受英雄称号。
在朝鲜,“韩国”是违禁词,他们的统一称呼是“南朝鲜”,并且下一句是“希望他们早些回归”。
令我意外的是,朝鲜人不避讳谈论他们的“南朝鲜”,街道上到处能见到韩国的产品,三星的标志出现在空调上。朝鲜的国家地图覆盖韩国,没有中间那道国境线,导游说“实现国土统一的地图,我们朝鲜人民盼望着”。
导游很乐意提起韩国的话题:至今,统一大街上建了4万套住房,“等着南朝鲜的人民过来,希望等着朝鲜实现国土统一的那天”。
而另一面,是他们对于美国的态度。朝鲜的博物馆严禁拍照,我们参观的抗战博物馆,挂着一幅美国士兵的照片,他正被两个朝鲜士兵架住跪在地上,脸上还带着血迹,腿看起来也伤得不轻。讲解员激情昂扬地介绍,这个美国佬“为保住自己的一条狗命死命逃跑,但是被我们的人民军战士活活抓获了”。
在车上,导游介绍“三八线”,是“把美帝国主义从38度线往南赶了12公里”。我们开车的途中,有一小段超过了38度线,这叫“雄赳赳气昂昂开过38度线”。(据《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