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海自新一代隐身护卫舰下水

  • ■ 齐宇

        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消息,近日,日本“平成30年度多用途护卫舰”(30FFM)首次举行下水和命名仪式。在命名仪式上,这艘新型隐身护卫舰被命名为“熊野”号。30FFM型护卫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2014年在“平成26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多用途舰艇,旨在替换目前仍在服役的阿武隈级护航驱逐舰和隼级导弹艇,承担近海巡逻任务的同时兼顾初雪级和朝雾级的部分任务,能够参与到日本海自远洋行动中。
    30FFM型多用途护卫舰
        据媒体报道,与装备先进、规模庞大的日本海自主力自卫舰队不同,日本地方队装备的大都是自卫舰队淘汰下来的老舰,其主要在日本近海执行护航、反潜、侦察和监视等任务,所以其装备水平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受重视。近年来,随着日本海自地方队的军舰舰龄过长、装备老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海上作战环境。201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平成26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提出要建造新一代乙型舰艇(日本将配属在一线“护卫队”的舰艇称之为“甲型”,配属在二线地方队的称之为“乙型”),替换目前仍在服役的阿武隈级护航驱逐舰和隼级导弹艇,在未来作为海自地方队的主力舰艇。
        日本在该型护卫舰的舰种划分上,舍弃了“护航驱逐舰”(DE)这一划分,首次启用“FFM-多用途护卫舰”这一舰种划分。2019年,30FFM型多用途护卫舰的一号舰和二号舰几乎同时开造,但三菱重工承建的一号舰此前动力系统出现调试安装问题,建造进度大幅落后于二号舰,此次下水命名的正是二号舰。
    能折射歼-20的雷达波?
        “30FFM”的“FF”代表护卫舰,“M”代表融合“水雷”任务能力的“Multi-Purpose”多任务性,该舰长132.5米,宽16米,吃水9米,标准排水量为39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5500吨,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
        第一,先进的隐身技术。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海自新一代的30FFM型护卫舰采用了和日本“心神”隐身战机相似的技术。该舰采用先进吸波材料制造上层舰体,并且保证舰体表面光滑和设备集成化处理来降低雷达和红外特征。其外表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封闭式一体化桅杆,可有效减少舰船雷达散射截面积等各种负面影响,提高隐身性能。据专家分析,30FFM型护卫舰的隐身能力代表了日本海自的最高水平。
        在三菱重工对新型护卫舰的宣传片中,就有新型护卫舰折射歼-20发射的雷达波,从而实现隐身的的动画片段。
        第二,机动性好。30FFM型护卫舰采用了柴-燃交替(CODAG)的动力系统,配备了一台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研制的MT-30型舰载燃气轮机(最大功率36兆瓦)和两台德国MAN-12V 28/33D柴油发动机(单机功率为6兆瓦),总出力达6.4万马力,最高航速30节以上。远远超过了阿武隈级。
        第三,火力强大,多用途能力强。30FFM型护卫舰装备一门MK-45五英寸62倍径舰炮,舰炮后方安装了两组八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可装填8枚07式垂发反潜火箭和32枚ESSM改进型海麻雀,舰舯舷墙内遮蔽了两组四联装“17式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这是日本国产90式反舰导弹的轻度改进型,宣称其具备“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抗拦截能力”,舰艉机库上方安装了一座11联装“海拉姆”近防导弹发射装置,机库两侧各布置一组三联装短鱼雷发射装置。
        第四,船电系统先进。30FFM护卫舰的的封闭式一体化桅杆集成了多功能雷达、通讯、数据链、敌我识别、电子战(电子支援/电子攻击)、光电设备等天线/阵列/传感器,且部分采用了共用孔径设计。
        从定位上,30FFM型护卫舰与“传统海军强国”意大利的PPA“新一代多用途巡逻护卫舰”类似,迎合了从欧洲兴起的“高冗余、多载荷”的“护卫舰大型化”发展趋势,具备较大的升级和改造空间,未来也可能衍生出多种不同构型。按照计划,日本未来打算采购二十余艘30FFM型护卫舰。显然,30FFM型护卫舰未来将会成为日本的主力舰艇之一,值得我们注意。(据《兵工科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