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卡地区“暗战”正浓

  • 张全

        自11月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就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问题签署停火协议以来,持续四十余日的亚阿战事硝烟渐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外交进程——塔斯社称,亚美尼亚外长艾瓦江12月7日在莫斯科与俄方会面;土耳其媒体则援引官方消息称,总统埃尔多安将于9日至10日访问阿塞拜疆。他也将成为亚阿达成停火协议以来首位访阿的外国元首。
    “难以言说的痛苦”
        1994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双方就全面停火达成协议,但两国一直因纳卡问题处于敌对状态,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今年9月27日,新一轮冲突爆发。10月,亚阿两国在有关国家斡旋下先后三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停火协议生效后,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发动攻击。
        分析人士认为,阿塞拜疆具有兵力优势,以至于“亚美尼亚的坦克面对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时,变成了一具具‘恐龙尸骸’”。战争转折点发生在11月初阿军控制战略重镇舒沙。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鸣金收兵,称这是“难以言说的痛苦”。
        11月9日,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领导人签署声明,宣布纳卡地区从莫斯科时间11月10日零时起完全停火。
        根据塔斯社等媒体说法,停火协议规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军事力量将停在目前各自所在的阵地。亚美尼亚同意将纳卡周边的三个地区——阿格达姆、拉钦和克尔巴贾移交给阿方。双方将交换战俘、其他关押人员和遇难者遗体。12月1日,随着阿塞拜疆军队进驻拉钦,地区交接告一段落。
        停火协议还促使阿塞拜疆将最重要的运输走廊收入“囊中”——该国本土与西部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区之间将可以建立陆路运输通道。
        另一方面,俄罗斯已经按照协议,沿着一条穿过拉钦的60公里走廊,在亚阿之间部署了大约2000名维和士兵。这条走廊将纳卡地区首府斯捷潘纳克特与亚美尼亚连接起来。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说,土耳其也将参与维和,与俄方组建联合部队。俄土两国还将设立维和中心,监督冲突双方落实停火。
    大战可免隐患未除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姜毅认为,停火协议签署后,短期内大规模冲突风险有望避免。
        具体而言,亚美尼亚军力受挫,政局动荡,只好“忍痛退让”,难以组织成规模的军事行动。阿塞拜疆则会“见好就收”,谨慎地巩固战果,避免在俄罗斯维和部队介入的情况下惹麻烦,付出政治军事代价。俄罗斯和土耳其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竞合关系”,而且土耳其掌握着介入局势的分寸,不愿与俄方交恶。美国和法国则利用明斯克小组发声,均主张通过政治对话推动和平进程。
        未来一个阶段,“政治暗战”有望取代“军事热战”成为主角:对于阿塞拜疆,它将推动纳卡问题解决进程朝符合自身利益方向发展,索取高要价。它也将继续鼓励土耳其为自己撑腰。对于亚美尼亚,它会寻求俄方支持,以确保停火协议执行后出现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例如,设法维护拉钦走廊安全,防止阿塞拜疆提出最高要价(即要求亚方承认其在纳卡地区的领土、拥有治理权)等。最近各方一连串外交动作,意义也正在于此。
        外界认为,虽然大规模冲突有望避免,但小规模动荡极可能再现。
        “接下来,预计有成千上万曾离开纳卡地区的阿塞拜疆人返回,当然,首先需要清除地雷、重修基础设施,使荒凉的地区能够居住。”《莫斯科时报》称,“但狙击手会不会杀死经过该地的卡车司机?平民会不会被绑架?这些问题都会搅动地区平静。”
        姜毅认为,冬季将至,阿塞拜疆不太可能大规模转移平民,更多以军事进驻为主。不过“出现零星擦枪走火的风险还是比较大。这早已成为纳卡地区的常态”。
        国际危机组织的奥列西亚·瓦尔坦尼安认为,停火协议在许多方面模棱两可,比如俄罗斯维和部队权限,以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人的居住管理。更重要的是,停火协议是一份骨架文件,纳卡地位问题仍然待解。“如果模棱两可的局面持续下去,可能成为紧张和不稳定的根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许涛认为,从长期看,纳卡地位问题悬而未决,为诱发高加索“火药桶”复燃埋下隐患。该地区的不信任根深蒂固,数十年的敌意短期难以消解。眼下,应当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冷却期”,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通过协商和对话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据《解放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