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八首飞推迟两天发射,究竟发生了什么?

  • 唐阳 魏后福

        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托举五星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起飞。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比原定计划推迟两天发射。那两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关键的气象数据
    决定了火箭能否起飞
        12月20日凌晨00时36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按流程开始煤油加注,一切程序都在按部就班进行。测发大厅内,火箭各分系统和卫星试验队人员都在各自工位上监视技术数据,01指挥员清晰洪亮的调度指挥口令也在不断响起。 同样位于测发大楼内的气象会商间,发射场气象系统负责人党建涛和航科集团气象工作人员正焦急等待高空气象探测数据。
        就在一小时前,他们从观测到的数据发现,受近日南海热带低压和冷空气影响,高空风风速明显加大,如果到了发射窗口,风速过大,将不满足最低发射条件。时间紧迫,必须尽快确定气象环境。发射场指挥部决定,紧急召开气象会商。“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气象探测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异常,然后再进行一次计算。”
        “热带低压云系很强大,在高空中容易辐散,会直接导致发射场高空风向突变,不可控因素很多,还请上级慎重。”
        经过紧张讨论,科技工作者们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迅速检查气象设备仪器,确保探测数据可信。同时,再增加一次高空探测,进行二次预报。如果条件还不满足,火箭坚决不能上天。指挥部对气象系统的建议表示肯定,增加的这次高空探测也将成为关键。
    一个特别的系统
    默默守护了发射场十几年 
        “5、4、3、2、1,放!”凌晨1时许,探空气球从放球员仙豪手中准时放出。
        探空机房里,指挥员陈阳紧紧盯着数据接收终端。几分钟前,他已经把相关的气象设备反复检查了几遍。可以确定,设备没有问题,现在只能等待高空风探测结果。 
        “报告指挥部,高空风最大值依然不满足最低发射条件!”半小时后,陈阳通过对讲机报告,并指挥操作手迅速将数据提交预报室。“推迟发射!”在拿到预报室的结论后,指挥部艰难作出决定。
        暂停发射程序后,记者来到发射区气象台,采访了气象系统指挥员陈阳。据陈阳介绍,在文昌,火箭发射面临的最大气象考验就是“三高三强”,即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强雷暴、强降水。早在嫦娥五号任务期间,就先后有7个台风过境,所幸对发射任务没有造成制约性影响。
        “在长八首飞中,我们更是加紧防范。早在发射前,气象系统就开始了高空风加密探测,为掌握发射前窗口的天气变化规律做了相应准备。”陈阳说道。 
        适宜的气象窗口是火箭发射的必要条件之一。据陈阳介绍,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穿过大风区,这个区域的风切变会比较明显,对火箭飞行姿态控制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为确保火箭“零窗口”发射,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台已连续11年不间断观测,持续收集当地气象资料,积累了大量气象数据。
        气象系统根据积累的数据,总结归纳天气演变规律,对雷电、浅层风、高空风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因素,专门进行了技术状态研究和短期预警预报。
    一个团结的集体
    攻坚克难创造出新的奇迹
        12月20日5时许,测发大厅内,马亚奇正指挥全系统按照即定措施进行应急处置。气象系统值班机房,指挥员陈阳正召集业务骨干开会讨论。为应对突发状况,他们必须重新对人力配置、设备操作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迟发射后,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因煤油贮箱液体温度升高,导致煤油容积加大。芯级模块安全状况不可控,需对芯一级部分煤油进行泄回及二次加注。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指挥部决策,火箭动力系统对部分煤油进行泄回,而后根据气象预报窗口,择机开展二次加注。
        此时,气象系统已连续鏖战一天一夜。为给上级决策提供实时数据,他们从上到下连轴转、两班倒。指挥员陈阳更是前脚刚开完协调会,后脚就进机房,他们在抢时间。“此时的气象数据很关键,为了窗口大家都很努力。”陈阳说道。
        最终,12月22日凌晨,任务程序再次启动。测发大厅里,口令声清晰洪亮,发射工位上,岗位人员井然有序。科技人员们愈发地坚毅,为着最后的胜利发起了冲锋。 
        当长八首飞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科技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只是他们把挑战化作勇毅,将使命融入岗位,上下同欲,万众齐心,用决心、信心、勇气沉着应对,最终用圆满成功为中国航天年度发射任务画上了句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