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毅
公元257年,寿春之战一触即发。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通过精心筹划,准备讨伐屯兵淮南、拥兵反抗司马昭统治的魏国大将诸葛诞。当时,诸葛诞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率军固守寿春城。他派兵凑足了可供一年使用的粮草,集结了淮南和淮北的众多兵力,做好了随时接战的准备。同时,他联合东吴,共同出兵抗击来犯的司马昭。几日后,东吴派出大军支援诸葛诞,从侧翼率先向司马昭进攻。司马昭并没有因此而慌乱,他一面派大将王基和陈骞包围寿春城,另一面派大将石苞、胡质率兵阻击吴国军队。司马昭率大军将寿春城围困住之后,大将王基多次向司马昭请战,均未得到司马昭的批准。司马昭强令要求王基固守阵营,因为司马昭对局势的看法是:“城固而弊多,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他决定采取“围而不攻,令其溃败”的策略,破解敌方“以逸待劳”的计策。同时,他没有放松警惕,命令手下时刻防备东吴军队从侧翼再次发起进攻。果然不出司马昭所料,诸葛诞被围困多日,终于放弃“以逸待劳”的方法,集结兵力,多次组织突围,与此同时,东吴军队不断从侧翼发起攻击,司马昭所率军队贯彻既定策略,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和地利,抵挡住敌方数次进攻。东吴军队无法突破重围,不能与诸葛诞所率大军汇合,局势开始向着有利于司马昭一方转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令诸葛诞存有可以突围的幻想,在此基础上,使诸葛诞露出破绽。这种态势下,最好的策略就是散布谣言,动摇诸葛诞所率大军的意志。于是,司马昭派人在老百姓中传开谣言说:司马昭大军的补给难以为继,已派出士兵四处寻找粮草,过不了多久肯定要撤退。诸葛诞果然被这个消息所迷惑,下令不再限制消耗粮食。诸葛诞的考虑是,积蓄力量,等待司马昭撤兵,随时出兵追击。不过,出乎诸葛诞意料的是,司马昭并未撤兵,而不久之后,寿春城中粮草却消耗殆尽。
公元258年,诸葛诞再次率军突围,却遇到了司马昭设下的层层埋伏,大败而回。寿春城内粮草越来越少,军心越来越不稳,士气越来越低落,士兵纷纷逃出城投降。司马昭下令,无论战俘是何等官职,一律优待,并命令他们日夜对着城中喊话劝降。一段时间后,司马昭亲自带人绕着寿春城查看,发现城中的士兵发现了他们经过,却不主动射箭攻击。他深知,此时诸葛诞的军队已是强弩之末,攻城的时机已到。果然,司马昭所率大军发起猛攻,寿春城中的士兵多不抵抗,诸葛诞兵败出逃,后在途中被击杀。
司马昭采取“围而不攻,令其自内溃败”的策略,可谓是“屈人之兵”的鲜活应用。《孙子兵法》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这要求用兵者必须从长远角度考虑,不强求于一时一事,不急于速胜。《百战奇略》谋战篇说:“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敌方开始谋划计策的初始阶段,我方一定要洞察其意图,并顺着其意图就计用谋,使实际情况向着与敌方计策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破坏其计策的实施,补补递进,令其屈服。此战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古代兵法《便宜十六策》对此有这样的表述:“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可见,令敌方“无的放矢、摸不着头脑”是克敌致胜的重中之重。“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攻击中不能过分仰仗武器性能,同样,防守时也不能仅仅固守城墙。因为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守,假如没有适当的计谋,都难以取得成功。那么,应如何实施计谋呢?“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阐明一个道理,这就是必须趁敌方疏于防备时发起进攻,如果敌方列阵求战,则必须考虑变换到其前所未料到时间和地点,以求趁其不备出击。交战时若率先取得优势,则必须攻其左右侧翼。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时与之正面作战。司马昭多措并举,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想办法避免与敌方正面硬碰。他做到了这一点,在敌方已经溃不成军时,突然发起攻击,这才以最少代价赢得最大成效。必须注意的是,把握主动权,“主动”就应体现在作战的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并且要充分利用好这充裕的时间,做万全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保持耐心与定力,等待己方力量处于绝对优势之时,把握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才有可能不通过血战而达成“屈人之兵”的态势,以达到“全胜”的战略目标。观察此类问题,切不可只重视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就这个问题来看,一旦忽视采取与实际态势相契合的行动,片面强调“谋”的比重,把实际行动搁置一旁,势必陷入“空想”的不切实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