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春岭
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未来的发展路线作了这样一个规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的形势真如诸葛亮的预测,刘备既占领了益州,又占领了部分荆州,两路大军形成了对曹魏集团的钳形攻势,局面一派大好。
接下来,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刘备集团一方发展。在刘备和曹操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中,曹操一方损兵折将,大将夏侯渊被黄忠阵斩,曹军撤退,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并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可以说,此战以刘备完胜、曹操完败而宣告结束。
为了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也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发动了襄樊之战,战争态势更是良好。先是关羽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接着在曹操的统治区内许都也发生了变乱,陆浑县的孙狼等人杀县主簿,归附关羽。为了避开关羽的锋锐,曹操甚至想迁徙都城。这表明当时曹魏在樊城、许都、关中都不占优势,而关羽却威震华夏,意气风发。
然而,随后的剧情却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曹魏和孙吴成功联手,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徐晃长驱直入,击败关羽。兵败的关羽无路可逃,被擒遇害。
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汉中战役结束到十二月关羽被杀,历时足足七个月。其间,蜀汉除派刘封等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攻占上庸诸郡外,居然未作任何策应关羽的军事部署和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逼得曹操从汉中退兵,刘备为何不乘胜追击,进攻长安,或者主动联合孙权,支援关羽,反而主动退归成都,让关羽陷入孤军奋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呢?
事实是刘备在取得汉中战役胜利后,既没有派兵增援关羽,也不进攻长安减轻关羽的军事压力,而是率领文武百官回到成都集中精力建造宫殿馆舍。他们一门心思要称王称帝、封侯拜将,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荆州战局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士费祎因反对他称帝而遭贬官:“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可惜费祎这样的真知灼见却被热衷名利的刘备君臣当作了扫兴话,半个字也听不进。
身处汉末三国乱世,英雄豪强有政治野心本不足为怪。但过早称王称帝,在政治和道义上极为不利。事实证明,蜀汉君臣过热的帝王梦与功臣富贵梦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建安二十四年秋,当刘备在汉中忙于称王称尊和封赏功臣时,曹操在调兵遣将,下令援兵源源不断地开向樊城,于禁庞德为第一路,徐晃率新军为第二路,张辽从东线率兵救援为第三路。也正是张辽从魏吴边境撤军,孙权才敢放手紧锣密鼓地部署夺取南郡,夹击荆州之势已然形成,关羽败亡,已成定局。同年年底,关羽殒命,荆州丢失。而刘备君臣尚未觉悟,依然忙于建造宫殿馆舍。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秋冬,孟达率部投魏,徐晃进攻上庸,蜀汉又损失了上庸诸郡。同年十月,曹丕称帝,刘备紧随其后,亦于次年四月称帝,改元章武。
从汉中战役结束到刘备称帝的足足两年中,刘备君臣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建树,坐视关羽之败和孟达之降,轻易损失了荆州和上庸诸郡两大战略要地。
历史是无情的。刘备、诸葛亮等蜀汉决策者们在过了一把帝王将相瘾之后才发现,好日子也到头了,丢失了荆州,葬送了蜀汉将士辛勤开创的大好局面,亡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关羽虽然不是刘备、诸葛亮故意害死的,但关羽之死,蜀汉君臣确实难辞其咎!(据《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