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练伤病及康复的认知误区

  • 王金坡

        众所周知,训练伤病是影响军人日常生活和军事训练正常展开的老大难问题,但训练后疼痛就一定是产生伤病了吗?当真正产生训练伤后又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呢?在此,就容易出现的三个训练伤病常见误区为战友们进行澄清。
        误区一:身体病变会导致疼痛,训练后肌肉疼痛也是因为出现了伤病。
        所有的疼痛都不可忽视,但训练后疼痛不一定是由伤病导致的。训练后肌肉酸痛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的,是由于肌肉中积聚了一定量的乳酸所致;另一类是病理性的,是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因拉、扭所致。
        那么如何区别肌肉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呢?区分方法如下——
        发生前,生理性的肌肉酸痛者没有外伤史,而病理性的肌肉损伤者则一定有外伤史。
        发生时,生理性的肌肉酸痛往往在锻炼停止后或休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而病理性的肌肉损伤则在受伤即刻或稍后便发作出来,并且前者酸痛范围广,常牵涉到一组功能相关的肌肉群,属酸胀性钝痛;后者损伤范围小,伤处有局限性最痛点,属于趋向锐痛的酸痛。
        发生后,肌肉酸痛不需治疗,继续锻炼症状也不会加重,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消失;而肌肉损伤往往发生功能障碍,继续锻炼症状将明显加重,经休息也不见好转,甚至加剧。
        误区二:如果A部位受伤,B或C部位可以正常锻炼。
        原则上讲这种理论是正常的,但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因为很多训练动作需要身体各部位协调参与,有时受伤的部位虽不是动力源,但却对其他部位起到辅助作用。这就要求伤病号在训练前要清楚动作完成的参与部位,制订训练计划时,要采取规避原则,即采用伤病部位不参与的训练动作来实现训练目的。
        不正确的跑动姿势造成的运动损伤在部队最为常见,而游泳作为一种低冲击力的运动项目,是伤病康复的有效方法。另外,游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交换呼吸可锻炼对呼吸节奏的控制能力,作为一种高效有氧运动可提高身体的耗氧效率,还能提高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误区三:最好的康复方法是静养,尽可能不让受伤部位活动。
        在训练中受伤的战友们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受伤肢体固定一段时间后,组织愈合了,但关节却僵硬了,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伤肢肌肉发生明显萎缩,导致左右肢体围度不对称,继而增加了发生伤病的风险。这些都是错误的康复认知导致的,而伤病最好的康复方法是静动结合。
        静,指在运动损伤的急性期,即损伤后三天内,采用PRICE治疗原则:P指保护伤肢,R指休息,I指冰敷,C指通过弹力绷带或压力衣进行伤肢的加压包扎,E指抬高患肢。损伤之后要尽快开始PRICE原则的有效治疗。
        动,首先是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为了防止粘连,这个练习应在绝对固定期结束后及时开始,练习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每次练习后都要进行冰敷,减少关节的肿胀和疼痛。其次是肌肉力量的练习:包括肌肉的静力性收缩、患肢抬高练习等等。同时,还应重视固定部位相邻关节的活动度练习,以防止未受伤部位的功能减退。待固定期结束后,应该加大以上练习的强度,这需要长期坚持,直至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参加剧烈运动,否则很容易再次受伤。(据中国军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