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志
F-14的后机身设计也很有特点。与当时的其他战机相比,F-14的两个发动机舱之间的距离很大,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批量生产型飞机上采用宽短舱间距设计。同时,从侧面看,F-14的后机身成机翼剖面状。这样设计的结果就是:F-14在迎角超过失速迎角时,其机翼的升力虽然下降,但机身的升力却在增加,飞机的过失速机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F-14的飞行操纵中,较有特点的是其滚转飞行操纵和着舰/陆飞行操纵。F-14的主翼上没有副翼,低速飞行时阶段(机翼后掠角小于57°)的滚转机动主要靠计算机控制的机翼表面的扰流片(左右各4个)实现。此时,机翼外段的后缘襟翼可以下偏以辅助滚转。高速飞行阶段(机翼后掠角大于57°),扰流片全部收起,飞机的滚转机动完全依靠平尾的差动来实现。但在此时,平尾差动有权限限制:手控±7°,自动操纵±5°,且在飞行速压增加时权限自动减小(可能范围小于±3°),飞机的高速滚转并非很敏捷。
在着舰/陆进场时,借助扰流片和平尾的配合,F-14可以实现直接升力控制,在不改变发动机功率和姿态的状况下,直接控制下滑轨迹。着舰/陆后,F-14的机翼表面的扰流片可以一起向上打开达55°,以增加阻力缩短滑跑距离。有意思的是,为了确保安全,格鲁曼的工程师们对扰流片的这种使用状态设计了两个约束条件:必须有重量加在机轮上;两台发动机必须都工作在慢车状态。
可见,在F-14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充分利用了变后掠机翼的优势,通过采用扇翼和自动驾驶设备,尽可能多的保持了飞机的高低速飞行性能。例如,F-14的高攻角飞行能力在当时是很出色的。当然,由于机体较重,F-14的近距作战能力不可能很优秀。但是,这与F-14当时的定位有关:远距攻击而非近距格斗才是F-14的主要任务。(据《现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