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气最大的自制武器:卡桑火箭

  • 秦朗

        卡桑火箭是哈马斯、杰哈德等巴激进组织自行研制的武器,它的名字始终和“巴以冲突”联系在一起,巴武装人员经常从加沙一侧的边界,向加沙及以色列境内的犹太人定居点发射这种火箭,而以色列在每次遭到火箭袭击后一般都会迅速开展军事行动实施报复,卡桑火箭得以在世界各国媒体上频频出现,并因此成为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一种自制武器,并获得“战争请柬”的称谓。
        卡桑火箭以哈马斯军事派别“卡桑旅”的名称命名,卡桑(Kassam)来自于该组织创始人阿兹·丁·卡桑的姓氏。
    地下加工厂的“明星”武器
        由于卡桑火箭的部件都是分别在各地下加工厂生产的,武器依材料和制作场所不同均有差异,不同组织所制造的差距更大,但根据射程、尺寸和装药量,一般可以把它分成4种型号,其中卡桑-1全弹质量约5.5kg,全长在0.8m以下,战斗部装药约0.5kg,2000年前即投入实战,因其射程只有3~4km,因此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基本构不成威胁;卡桑-2全弹质量约30kg,全长lm,战斗部质量5~7kg,射程在8~10km之间。
        卡桑火箭是巴激进组织自制武器中最先进的一种,而且以色列坚持认为,其相关技术来自于伊朗。
        其实这种武器都是在加沙北部杰巴利耶难民营等地的地下作坊中生产出来的,结构相当原始,水平落后。
        全弹由弹头-战斗部以及弹体-燃烧室两部分组成,分别用钢管加工成型,并以螺纹连接。卡桑火箭一般使用结构简单的爆破/杀伤型战斗部,靠装药产生的爆轰波和外壳破片起到杀伤和摧毁作用,其尖端带有圆锥形风帽,风帽下方装有简单的触发式机械引信,弹体装药多为自制的硝酸铵炸药,少数装药为通过地道从埃及等地走私到加沙的TNT。
        弹体尾端焊接有4片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尾翼,用以在飞行时稳定射向。
        卡桑-1型火箭尾端为数个并列的垂直喷口,后来的各型火箭都改为一个车制的大型拉瓦尔喷管,以提高推进效率。
        推进剂是采用硝酸钾再结晶工艺自制的,其成份包括硝酸钾、蔗糖和氧化铁等,经过溶解、焙烤、搅拌等工艺,最后压装到燃烧室中成型。
        这种燃料具有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的优点,而且原料都可以从以色列合法购得,但缺点是易受潮、多烟,而且加工时必须不断搅拌,否则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卡桑火箭发射时必须安置在简易发射架上,发射架由角铁和方型钢管焊接而成,发射准备时间较长,需要先调整发射架的方向,使其对准目标,然后将火箭安置在滑槽上,在点火装置连接完毕后,接通电源,点燃推进剂将火箭发射出去。
        作为一种简易武器,卡桑火箭没有制导系统,而且自制的推进剂燃烧速度难以控制,因此精确度很差,很多时候是打到哪儿算哪儿,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命中率也不高,大多数情况是当作一种点对面的威慑性武器来使用。
        由于引信设计粗糙,加上弹体击中目标时速度过快,引信常常不能发火,因此哑弹较多,即使爆炸,装药品种和药量也限制了它的威力,即使直接命中,其杀伤和破坏能力也很有限。
        由于过分追求射程,卡桑火箭在击中目标时推进剂通常已燃烧完毕,无法引燃目标周围的易燃物质以扩大打击能力。
    战争“请柬”
        进入2004年以后,改进的卡桑火箭展现出更高的震慑效力。卡桑火箭不断提升的作战效能引起了以色列军方的高度关注,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遏制这种武器蔓延的势头。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重点打击巴激进组织生产火箭的基础设施,通过内线情报工作掌握相关线索,空袭破坏卡桑火箭的疑似加工点,搜捕或“定点清除”袭击参与者。
        不过,虽然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压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卡桑火箭袭击带来的阴影始终未能消除。
        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巴激进组织转而采用频繁发射卡桑火箭和小股武装突袭的方式,以引起世人对巴以局势的关注,特别是打了就跑的火箭袭击方式,代价小、灵活主动,打击目标同样包括以色列平民,给以色列带来的威胁和压力更大。从2006年7月12日开始,持续时间长达33天的黎以冲突,世人普遍认为是真主党武装向以军发动袭击引起的。
        以方为根除对其自身安全的威胁,终于下决心对境外武装力量痛下杀手,换言之,巴方的火箭袭击才是这场局部战争的最初原因。冲突期间,哈马斯武装又为配合真主党的军事行动,向以色列阿什凯隆和斯代洛特多次发动火箭袭击。
        虽然黎以边境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卡桑火箭对以色列的威胁却未能消除,火箭袭击-军事报复-更多的袭击-更多的报复,卡桑火箭在巴以冲突“冤冤相报”的循环怪圈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巴以冲突一天得不到根本解决,卡桑火箭的轰鸣就一天不会停止。(据《兵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