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将运输机变为战略轰炸机
-
据《日本时报》近日报道,日本防卫省正在考虑在川崎C-2运输机上安装远程导弹。
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计划为C-2配备的导弹是美国联合空地防区外导弹(JASSM),射程约900千米。
日本防卫省正在考虑的系统,类似于美国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MC-130J突击队使用的“快速龙”托盘式武器系统。“快速龙”允许使用运输机上的标准空投程序部署远程巡航导弹,而不需要对运输机的机体本身进行额外改装。
目前日本相关系统公开信息非常少,因此本文仅以美国“快速龙”系统作为参考案例进行探讨。
从根本上讲,利用运输机在防区外投射远程导弹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性手段。它能更有效令目标上空充满不同的多种武器和效果(比如诱骗、干扰等),迫使防御一方的防空侦测和瞄准打击方案变得复杂、低效,并迅速大量消耗先进防空导弹等高价值、低产能、低库存量的弹药,进而为形成打击关键节点目标的有效进攻通道提供显著帮助。
这种作战效果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首先,在最直接的战术能力层面上,运输机的常规运输载荷能力被转化成武器载荷投放能力,使作战部队的投放能力总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军用运输机普遍强调非铺装跑道起降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部署地点和进攻航线规划的灵活性都远高于专业的中大型轰炸机。其次,在战术战役组织指挥层面上,运输机在承担相当一部分打击任务以后,原有的专业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能够更灵活及时地调度到其他高价值、高风险任务上。
最后,在更广阔的战略层面上,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有财力配置战略轰炸机、具备远程空中战略打击能力,即便美国也并不是每一个军种都有这一能力。但很多国家和军种都具有不同规模的中大型运输机队伍,针对运输机开发的远程导弹发射系统,可以使这些国家、军种以很低的成本获得空中战略打击能力,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威慑能力。
在前两个层面上,日本通过发展类似的系统,获得类似能力发展。
利用运输飞机巨大的运载能力作为空中武器投放平台并不算新想法——一些超大体积重量、无法正常挂载或者装进轰炸机弹舱的空投弹药,从设计之初就是使用运输机的尾舱门坡道投放的。细化到远程导弹,冷战期间也有基于波音747平台开发“空中武库机”的设想,但其发射系统的思路更接近专业战略轰炸机,而且需要对机体做成本高昂的重大改动。“快速龙”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设计专用运输和发射容器,兼容现有运输机的标准滚轴/托盘体系。不过,尽管这是其性能价值的主要来源,但并不是技术难度最大的地方。整个发射过程,从容器投放、开伞减速稳定垂直下落姿态、利用旋转离心作用或者弹簧蓄能装置使弹药脱离容器、发动机点火加速、拉起转向,都不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快速龙”系统最大的难点在于:超脱于运输机本身的整个通信指挥体系,是否能实现网络信息化和智能化。因为与轰炸机相比,运输机的传统任务规划要简单得多,因此有很多机载设备和机组人员配备都较为匮乏,包括侦测瞄准和火力控制系统,复杂的电子战设备等等。而这些部分,往往又是战略轰炸机成本和产能环节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在限定不需要额外改装,或者改装必须成本非常低非常迅速的情况下,运输机投放远程导弹所需的目标实时位置等关键信息,只能来自上级的远程火力控制中心,机上只提供必需的接口用于连接导弹。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以前,这样的要求是难以良好实现的。
此外,“快速龙”系统的思路并非全无代价,也存在很多超越单纯技术层面的难题——它们有时候比技术障碍更为棘手、更难以良好解决。运输机的货物运载能力同样是非常宝贵的战时资源,在关键的战争初期尤其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快速龙”系统是把军队的部分战略和战术机动能力,“折现”成远程打击能力。如果不扩编运输机队规模,就必须通过更高的战备完好率来实现更高的架次出动能力进行弥补,这是难度相当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传统上轰炸机和运输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指挥机构;抽调运输机装载武器执行打击任务,特别是跨军种抽调,涉及复杂的各单位间沟通协调问题。从各国的军事体制改革演化来看,这往往是最为棘手和难以突破的环节——因为它涉及大量的权责分配、人事定位调整、财政装备调拨,军种和部门利益纠葛十分复杂。但从总体上讲,运输机的武库化,以很低的成本提供了巨大的打击能力提升空间以及显著的任务规划灵活性,其发展路线值得特别关注和重视。(据《中国航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