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以冲突令美国名校成“战场”

  • 徐立凡

        据10月29日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眼下巴以冲突已使美国一些久负盛名的大学变成了战场,思想流派变成了武器,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响亮。校园里充斥着被社交媒体放大了的抗议、宣言和责难之声。紧张局势升级为威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袭击。
        但对立不仅发生在学生之间,随着冲突在美国高校蔓延,许多大学金主、政界人士也纷纷站队表态。
    校内对立,金主施压
        哈佛大学是这次美国大学校园冲突的发源地之一。当地时间10月9日,哈佛大学一个由34名学生组成的“哈佛巴勒斯坦团结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加沙地带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生活在露天监狱中”,以色列政府“对所有当前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负有全部责任”。
        这一声明立刻引发有权势的哈佛校友的反击。知名对冲基金经理、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比尔·阿克曼要求校方公布这些社团中的学生姓名,“以免他们被华尔街聘用后才被发现”。随后多名美国金融业、企业界大佬声明永不雇佣这些联署学生。
        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顶住压力拒绝披露签名学生名单后,相关学生的个人信息被公布在了网上,哈佛校园还出现了一辆名为“DOXXING”(人肉搜索)的卡车,公开宣传这些信息。事态向暴力化演变。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仅仅因为校方对巴以冲突态度谨慎,加之今年9月举办了巴勒斯坦写作文学节,雅诗兰黛化妆品公司继承人之一罗纳德·劳德、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罗文等主要捐赠者就号召其他宾大校友“合上支票本”,直到学校校长和董事会主席辞职。
        而美国亨茨曼基金会已宣布将切断对宾大的一切经济资助,该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CEO)是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他在信中说:“沉默和中立,就是反犹太主义。”
        在纽约大学,因“学生律师协会”主席宣称“以色列应对这重大生命牺牲负有全部责任”,知名律所温斯顿-史特拉恩法律公司撤回提供给该校学生的工作机会。
        类似校内对立、金主施压的情况,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都有发生。
    “身份政治”助长美国校园冲突
        美国名校金主威胁停止捐助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多是犹太裔富豪。而部分学生支持巴勒斯坦也不奇怪,美国大学长期以来就有“左翼传统”。
        与当年美国大学“左翼风潮”兴起时相比,如今的美国大学在多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是“身份政治”兴起。当下在美国大学里的社会共识鉴别,反主流或不反主流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主要标准,现在更强调的是族群、性别、性取向等方面是否认同。
        而现在美国人口的族裔比例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拉美裔、非洲裔、亚裔比例上升,非拉美裔白人比例下降。这不仅导致族群认同进一步上升,而且挑战了一贯由非拉美裔白人(包括犹太人)主导的价值观。“身份政治”兴起,过去没有主导权的族裔要话语权,过去有主导权的要守话语权,这加大了美国大学内的潜在冲突。另一方面,美国政治极化又强化了“身份政治”。共和党从非拉美裔白人中找选票,民主党从少数族裔中找选票,两党的操弄和对立助长了不同族群的对立,也传导到了校园里。
        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美国大学里的这场“战争”,具体而言是巴以冲突这个百年话题所引发的。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多年来越来越严重的身份政治早已埋下导火索。(据《新京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