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实“三互”载体,密切内部关系

  • 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作战支援大队工兵中队政治指导员 张喻栋

        “三互”活动,即以官兵为主体,开展互学、互帮、互教的群众性互助活动,是密切内部关系的有效载体。习主席曾深刻指出,要“培养官兵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由此可见,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粘合剂”,基层主官必须用实“三互”载体,强化官兵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内部凝聚力,促进战斗力生成。
        当好“三互”规划师,搭建“连心桥”。开展“三互”活动,绝不意味着基层干部角色的弱化,而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干部在编配小组时担负重要角色,不是做简单随机的排列组合,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排兵布阵”。其工作前提是要做到“真知兵”,不仅局限于清楚掌握每名官兵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浅层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联系部队工作实际,深挖官兵潜力和性格底色,帮助官兵深层次明晰对自己的定位、找到自身价值和规划长远发展方向。在建立互相之间充分相信、尊重和依靠的基础上,对官兵个人特质“烂熟于胸”,综合考量合理编配,为科学编组提供有力支撑。
        当好“三互”导航员,构筑“友爱网”。日常工作中,基层干部通常面临数十名甚至百余名官兵,无法面面俱到地解决所有问题,有时也会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因此,要引导官兵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正确运用“三互”载体,以官兵智慧解决官兵问题,发挥小组成员主体作用,做到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同时,在活动开展中,基层干部要把握方向引领,及时纠偏正向,避免组员互相包庇问题、搞小圈子、活动形式化等现象发生。努力当好“三互”导航员,其本质是对官兵的认同和尊重,对群众力量的充分信任。只有真正信赖、热爱自己的战友,才能不断增强官兵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最大程度发挥“三互”活动质效。
        当好“三互”点灯人,铺平“解难路”。虽然“三互”活动具有独特作用,但“三互”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把“三互”当成“万能牌”。当小组成员之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小组发挥作用不明显时,干部应该实施个别指导,实施重点帮教,坚持深入兵中、细心体察,多些敞开心扉的“交流”,多些直达心灵的“对话”,多些清润心扉的“解惑”,摸清大家的心思、心结、心事,成为战士的“知心人”,通过待之以诚增进感情、密切关系,赢得战士的尊重和信任,使各类活动和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带动单位建设发展上新台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