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本凤
我国战术防空武器中,以上海航天单位为主研制的猎鹰-60导弹可谓“厚积薄发”,从1991年立项,到产品设计定型与试验成功,历时十余年艰难曲折,实现了中国防空制导武器打击超低空目标的重大突破。直到今天,参研参试人员都记得,猎鹰-60在最后定型靶试中画出近乎垂直下落的美丽弹道,对超低空目标完成致命一击,创造了中国兵器史上的奇迹。
最难啃的“骨头”
猎鹰-60属于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对空导弹,能为陆海空三军通用,对付多种入侵飞机,但最厉害的地方还是对付低空甚至超低空高速突防的飞机及巡航导弹,这些目标常常利用地球曲率,在警戒雷达探测盲区里撕开口子,而要克制它们,就得有“以低打低”的本事。
1995年,猎鹰-60在西北靶场以四发四中的优异成绩,完成基本的“闭合回路”飞行试验,证明总体性能基本符合设计要求,但不等于大功告成,因为更大的考验——近距离超低空击落飞行目标——还未到来,这是最难啃的“骨头”。这种试验中,目标离地面只有80到100米,而目标离发射装置也才5000米远。这么短的距离,导弹一旦打出去,其弹道抛物线还没来得及“抛”起来,几秒钟内就要接近目标上方,而导弹往往因初始误差大,超低角还来不及调整,再加上目标离地面太近,有两个目标镜像干扰和地杂波影响,意味着导弹还没跟上目标,却误跟上虚拟目标,从而脱靶。
1999年和2000年的两次靶场定型试验,猎鹰-60都因产品设计及可靠性等原因受挫,攻关团队一度“屡战屡败、山重水复”。
最终赢得“超低空”
毕竟,猎鹰-60是经历三个研制阶段、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宝贝疙瘩”,谁也无法接受“无果而终”的命运。面对失败,技术人员集智攻关,认为该型号引入全新技术较多,但质量管理并不健全,造成产品故障多,而且故障模式离散,“不知什么节点又出麻烦”。他们深知,唯有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道。于是,他们对导弹设计展开改进,并针对超低空拦截的薄弱环节,采取增加配重、减小系统时常数、完善发射架跟踪规律、增加超低空电子板等四项改进措施。事实证明,四大措施对症下药,效果明显。
为攻克超低空难关,久经沙场的老专家通过分析靶试数据、遥测曲线及试验问题,提出几套解决办法和设计方案,其中数字板方案得到一致认同。终于,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成功在仿真试验中完成超低空攻关。
2003年国庆期间,上海航天人又奔赴西北靶场,为定型靶试再搏一次。11月21日,首发导弹在下午发射。一大早,大家就来到发射阵地进行系统合练和单车维护,尽量把准备工作做得严实。16时28分,定型批次首弹发射,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只见雪白的导弹像蛟龙一般拖着长烟直冲云霄,继而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然后锁定目标并俯冲,眨眼间就击落靶机,顿时整个试验场一片欢腾。
接着,就是曾经“屡屡失利”的超低空靶试。当现场指挥宣布超低空靶试开始时,大家的心情紧张到极点,但见导弹轰然出膛,直飞高空,而此时目标却在距导弹下方约100多米处快速逼近,“弹目交会点”的差距太大了,要实现高难度的“大拐弯”,着实让人担忧。可这一回,极其灵敏的导引头已截获目标信息,迅速变换弹道,导弹几乎呈自由落体般直线下落100米的弹道,迎头撞向靶机,来了个凌空开花,观战的人们都来不及反应过来!发射阵地顷刻间变成欢乐海洋,人们欢呼雀跃。现场观战的航天集团领导抑制不住激动,驱车前往靶机坠落处,与残骸合影留念。(据《新民晚报》)